秀蘭分享了她在過去十多年與不同精神科醫生會面的經驗,並提到了一段令她刻骨銘心、受益匪淺的回應。
回想十多年前,她因自殺未遂而被送進精神科醫院住了幾星期。出院前,精神科醫生與她傾談,對她說了「在當時」令她感到絕望和無助的話:「如果你最終選擇自殺,我也沒有辦法了。」對於雖然情緒漸趨穩定,但仍然重度抑鬱的她來說,由於那一刻她對自己完全沒有自信,這番話讓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毫無意義,連醫生都無法幫助自己,而且無論她怎麼努力,最終都是徒勞無功。
難道我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?
然而,可能是藥物的作用、又可能是家人的支持、或是信仰的幫助、還是心理學家、輔導員的幫忙,秀蘭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,她開始尋找自救的方法。她閱讀關於心理學和精神健康的資訊,嘗試學習和理解自己的情況。有時會根據他們提供的方法 – 如寫日記,紀錄自己的情緒和想法;並從中與他們討論,尋找更有效的解決方法。
她也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,學習良好的飲食習慣,保持做運動,減輕壓力和焦慮。縱然在最初的5年也多次進出精神病院,但她已沒有想過放棄自己的生命,最近10年的精神、情緒狀況也開始逐漸穩定下來。
現在,雖然她依然需要藥物輔助,但她已經走出了抑鬱和思覺失調的陰霾,重新找回了對人生的信心和希望。她發現,她的生命並不是需要完全依賴專家,而是需要他們的幫助和指導,同時更需要努力和自我醒覺的能力。她相信照顧自己的責任掌握自己手中,她有能力走出困境,迎接更美好的未來。
秀蘭感激那位醫生語重心長的對話,因為那句話讓她明白到,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。這也是她為什麼選擇參與朋輩支援員工作的原因,她希望利用自己的經驗,積極幫助其他人去關注他們自己的心理健康,
同時也可以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和價值。她希望提醒大家,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,雖然我們需要專業的幫助和指導,也要相信自己能夠走出困境。
分享:秀蘭,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,現職朋輩支援員,基督徒,思覺失調復元人士。努力工作讓自己投入生活,利用藝術專長建立服務使用者對藝術的興趣。
大學時期病發,畢業後四年憑畫作「西貢午安」得視覺藝術獎。近年成就是成功減重。
文:馮嘉琪/ KK 輔導學,英語專業文學雙碩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