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自小在風暴中成長,獨力支撐媽媽維護家庭」
現年已40多歲的Michael,雖然在兄弟中排行最小,卻背上照顧家人的角色。「爸爸早年行船,一次嚴重意外後被公司解僱,自此他雖然在家居住,但家中重擔由媽媽負起。知道爸爸一直有思覺失調,但在沒有藥物治療下,經常粗暴對待我和媽媽,而『家醜不得外傳』是我媽的觀念,所以一直沒有向外求助。」直到Michael 17歲那年,因爸爸有天再次粗暴對待家人而最終需要報警。
「徘徊自殺邊緣時突然驚醒,立即向精神科求助,接受抑鬱症治療。」
當天之後,Michael的父親把家中一切破壞,提走銀行內的儲蓄,離家出走,「我由17至29歲期間,雖受著父親的影響而覺得自己需要求助,但仍因家醜不出外傳,一直忍耐著不看醫生,可是這卻影響到我的日常生活及事業,29歲時我從事設計師,工作與生活都不如意,開始萌生自殺念頭,有天更走到海邊決定結束生命,幸好我及時行記起媽媽依然需要我照顧,所以隔天就立即到醫院求診,經精神科醫生評估為抑鬱症。」Michael指當時他需要服用劑量較高的精神科藥物,有幾年我都昏昏沉沉在家中休息。後來兄長結婚,父親回港出席婚宴,「那時爸爸已經變成長期病患者,後來更因跌碎盤骨,需於護老院長期臥床,我與媽媽隔日就到院裡照顧他。」自己受病情影響,加上要照顧一位曾傷害自己的人,Michael當時每日都好灰心。
「成為長者義工助我更了解上一代的難處,視父親為服務對象開始解開心中憤恨。」
漫長的復元路,一切從認識自己開始。Michael一次在醫院遇上轉介他到利民會的社工,利民會是一間為復元人士﹑家屬/照顧者﹑及社區提供全面精神健康服務的機構。在這裡Michael可以與其他復元人士互相扶持,「抑鬱症令我不想見自己的朋友,他們未必了解你的情況,反而與其他復元人士傾訴幫助好大,不會再感覺只有自己一個。後來我更成為了長者義工長達7年,因為一路走來,我都得到不同人的幫助,所以我都想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,之後更令我明白助人等於助己的道理,因為做義工過程中令我了解到即使我需要終生治療,但是我依然有能力幫助別人。」長者義工的工作需要探訪及陪診等,接觸更多長者令Michael明白到生活上有困難的人不少,「我明白到上一代害怕面對不同疾病,他們多數都不懂處理,『精神病去污名化』是近年大眾才開始討論的事,父親那代縱使有病都會害怕治療,怕被標籤,所以在照顧父親時我嘗試抽身以外人身份當他為其中一個服務對象,用了3、4年調節心態,再沒有憤怒的心情。」
「寬恕,不是放過別人,而是療癒自己。」
相信大家都好奇,Michael真的可以徹底原諒父親,是「聖人」嗎?「其實未能原諒他時,照顧他的過程中我心情都好痛苦。有一次農曆新年,為了令母親高興決定帶他回家過年,由安老院推著輪椅走長長的路返回家,為他梳洗儀容後,我第一次看到他展露笑容,驚覺父親一世人都可能活在愁緒中。我當下所有惱怒都抹走,嘗試與他重新溝通,建立關係,自此之後他在護老院看到我都好高興。」Michael指寬恕別人,等同釋放自己身上的苦澀負擔,自己的生活亦過得更好。
「精神病只是其中一個疾病,如果大眾多點了解及體諒,不少家庭都受惠。」
Michael現為利民社區網的幹事,除了與復元人士互助,更會到不同學校舉辦講座,希望更多人了解精神病,明白復元人士同普通人一樣,減少不必要的誤會。「我的故事亦源於父母對精神病的恐懼及歧視,得不到適當的治療,令原生家庭產生問題。知道香港的新一代依然有不少人以為精神病就是『痴線』,會有暴力傾向等,但如果大眾都可以將心比己,代入大家的處境,知道精神病只是一個疾病,只要積極尋求幫助及進行治療,是有機會可以康復,相信社會不愉快的事情都會減少,情況就好像面對著心臟病病人,相信大家都只會給予關懷,不會歧視他。而且大多數的精神病者,最影響的都是自己,以我為例,我長期吃藥下就引致記憶力較差,但對著新認識的朋友、同事,我都會事先告之他們我的情況,因為希望減少不必要的誤會。」Michael最後提到知道香港社會上越來越多人經歷情緒問題,他鼓勵大家及早正視問題,接受治療,才可以減少患病的機會。
(此內容由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)
若你想定期收到精神健康資訊,請按此登記成為會員。